6月11日,香港《南华早报》报道,得益于山东大学那边的技术进步,中国的歼20隐身战机现在用上了一种新的半导体技术,探测距离比以前提升了两倍。歼20战斗机的雷达性能提升,真是帮了大忙,让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呢!
这个战斗机叫歼20。
中国的歼20第五代战机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,探测距离大概在300到400公里之间。咱们都明白,有源相控阵雷达之所以厉害,就在于它用了好几百甚至上千个小的发射接收单元T/R组件。每一个T/R组件都可以独立运转,增强雷达的发射功率的依赖非机械方式转变雷达的探测相位。所以新一代的机载雷达不像老款那样需要通过物理手段来转向,然而这就意味着对微电子技术的要求高得多。
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理论探测距离是靠雷达方程来的,但到了实际操作上,具体用啥算法和材料也有很大关系。在基础理论公式没法突破的情况下,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水平就成了影响雷达探测距离的关键因素。
据《南华早报》说,现在全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一般都是用氮化镓(GaN)材料来做发射和接收组件,比如F-35战斗机上的AN/APG-81雷达、F-22的AN/APG-77雷达都是这样做的。美国的雷神和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也在研究新材料,不过进展一直很慢。
之前美国的一些媒体提到过,美军一直在琢磨怎么把F-35的雷达探测距离从大约250到300公里提到更高的水平,但一直没啥大突破。
中国的专家团队也在忙着做类似的事儿,但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氮化镓材料的研究上,还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,同时还在尝试用新材料,这才终于取得了突破。
这个东西就是AN/APG-81雷达。
碳化硅(SiC)就是咱们中国的科研团队看中的新材料。通俗点讲,它是一种半导体材料,但因为它独特的物理特性,非常有助于提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性能。
特别是要拉长探测的距离,用这玩意儿造的T/R组件,功能真不错,既有大功率输出,又散热好,还耐高温。
碳化硅的“击穿电压”特别高,差不多有3MV/cm,这可是氮化镓的十倍呢。
理论上,它可以承受的电压是氮化镓材料的几倍,而电压对探测距离的影响可大得很。根据雷达的原理,发射的信号功率越大,传得就越远,探测远处目标的能力也就越强。别的没啥,碳化硅做的T/R组件散热特别给力,这对现代战机来说,就意味着能干活更长时间,哪怕在恶劣的环境下,性能也不会下降。
碳化硅材料的应用,一是能让雷达探测更远,二是能让雷达更耐久,寿命更长。
歼20战斗机。
碳化硅材料本身也不是什么高科技,为什么美国在这种材料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使用方面会落后于中国呢?报道说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第一,技术这块有可能会出问题。F-35是一款联合战斗机,除了给美国空军、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用,还有很多外国朋友在使用呢。换个技术,用了款新雷达,外国用户可能不太买账,因为这玩意儿里边有些技术风险咱也不知道。
第二,加工有点儿难。碳化硅材料虽然有高击穿电压和良好的散热效率,可是它的生产可是相当难的,尤其是想要做高纯度和大尺寸的碳化硅芯片,那得靠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才能搞定。
多年以来,美国的半导体成品全靠进口,自己实际上没掌握啥高端技艺,也没做到大规模生产。反过来说,中国用了20年的功夫,把碳化硅芯片的生产规模从2英寸提升到了12英寸,终于打破了技术封锁,这也为它在军工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。
歼-20战斗机。
根据《南华早报》的估计,如果用上了新技术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歼20的探测距离可能超过1000公里,那新版本的歼20就能轻松当上全球第五代战机的“老大”。
虽然现在的空战中用五代机上的雷达开机的情况已经不多了,但五代机作为信息指挥和作战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还是需要配合整体的作战计划。
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五代机上的系统完全没用。继续增强它的探测能力,能够提升歼20在极端战斗情况下的生存率,绝对不是“多此一举”的事儿。
股票配资十倍网站,正规的股票平台,昆明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